石坚军:北宋兰州把拶桥地望考论|202406-24(总第2743期)

发布日期:2024-09-20 19:14

来源类型:心灵墨者锋 | 作者:Fowers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澳门免费公开资料最准的资料】【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新澳门彩结果今天】【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澳门最新免费准的资料】

感谢石坚军老师赐稿

原文载《藏学学刊》第27辑

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北宋兰州把拶桥地望考论


文 / 石坚军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内容摘要:宋军元符三年夏弃守鄯州、退保湟州,并修河州安乡城桥、兰州把拶桥以便应援湟州。把拶桥得名于黄河渡口把拶度,把拶桥关为黄河两岸守护把拶桥南北两处关堡,后被赐名京玉关。把拶桥前身为斫龙川口“古浮桥”、唐代兰州广武县“广武梁”。京玉关有京玉南城、北城两座关城,南城又有旧城、新城之分,旧城即益机滩旧堡,筑于元符三年夏,毁于宣和六年闰三月地震;新城为溢机堡,筑于宣和六年,当年八月改称安羌城。把拶桥位于兰州西八十里,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控扼兰州西至邈川城、邈川城东北至斫龙城、兰州西北经斫龙城至凉州三路,而为研究唐蕃交通与北宋、西夏、青唐吐蕃关系重要视角。


兰州把拶桥乃宋军元符三年(1100年)于斫龙川口黄河渡口把拶度所修黄河浮桥,把拶桥关(京玉关)为浮桥两端“夹河立堡,以护浮梁”之城寨或关城。广义上,把拶桥、把拶桥关(京玉关)均可指斫龙川口附近黄河渡口所修浮梁堡寨。关于把拶桥、京玉关地望以及所在黄河渡口,学界聚讼纷纭,迄无定论。

周宏伟先生认为把拶桥、把拶宗均位于今兰州八盘峡附近,而间接以为把拶桥即把拶宗,并据《曾公日录》所载“把拶桥至湟州止九十里”,推断《宋史·地理志》乐州(湟州)“东至把拶宗六十里”之“六十里”当作“九十里”;其以为把拶宗与京玉关位置相近,隔河相望;其据《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把拶宗在湟水之南,傍有通道,却稍平易”,今湟水入黄河处位于兰州之西八盘峡,推断把拶宗位于八盘峡西今永靖县焦家川附近,京玉关位于八盘峡东岸今新城乡境内,“八盘”“把拶”音近,疑系同一藏文异译[1]。然而,《曾公日录》实际载“把拶桥至湟州止九十九里”,巴拶桥位于湟州东九十九里,而把拶宗(城)位于湟州东六十里,巴拶桥显然并非把拶宗(城);“把拶宗在湟水之南”,把拶桥关(京玉关)则毗邻斫龙川口而横跨黄河(南北)两岸,把拶宗与把拶桥并非位置相近而隔河相望,把拶宗与把拶桥之间尚有通川堡。

学者刘满认为广武梁为兰州五泉县、广武县之间桥梁,广武梁位于今兰州市西固区新城乡青石关,青石关前身为唐代广武梁,广武梁前身为十六国时期清石津[2],但缺乏史料佐证,系主观推测。学者王蕾采纳了刘满所倡广武梁前身即清石津、广武梁后身即青石关之说,并据《隋书·地理志》所记“青岩山”,推测清石津(青石津)地名源自青岩山,清石津与广武梁存在前后继承关系[3]。然而,并无史料可证广武梁位于《隋书·地理志》所载“青岩山”,或广武梁与清石津(青石津)、青石关存在前后继承关系。

学者边强认为京玉关位于黄河与湟水河口东岸交汇处,即今兰州市西固区与永靖县交界处永靖一侧盐锅峡南岸小茨沟村一带[4]。乾隆《皋兰县志》卷四《建置志》“桥津”条载“小寺沟渡口,县西九十里”[5];光绪《重修皋兰县志》卷十一《舆地志下》“津梁”条亦载“小寺沟渡,在县西九十里”[6],今永靖县小茨村位于湟水与黄河汇流处一带,与把拶桥位于斫龙川口(今庄浪河口)记载不符。

总体而言,前人对京玉关位置尚无研究专文,相关论述推测成分较大,未厘清西关堡、京玉关至兰州准确里程,且未发现明清志书对京玉关具体位置的记载均有错误。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北宋兰州把拶桥关(京玉关)关城位置进行新的考订,以期厘清把拶桥相关黄河渡口、浮桥、关城,进而深入探讨把拶桥关所控扼交通路线。


一、把拶桥前身:斫龙川口“古浮桥”与唐代广武梁


1.斫龙川口“古浮桥”

《续资治通鉴长编》点校本绍圣四年(1097年)十月癸未,载“熙河奏:西蕃来认喀罗谷为己地,又遣人沿河上纸钱,意恐朝廷有经营啅罗之意,故与夏人为唇齿,且意其逼近邈川也”[7],引文“喀罗”“啅罗”,《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底本分别作“斫龙”“卓啰”[8]。引文反映其时西蕃(邈川)已开始担忧宋廷经营卓啰城,而斫龙谷、卓啰城为邈川旧地。

《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底本元符二年(1099年)正月庚戌(初七)条记载:

熙河兰会路经略使孙路言:“兰州之西斫龙川口有古浮桥旧基,自斫龙川口北四十里至盖朱城,又北至遮厢约三百里间,有古城十余所,每城相去不过三四十里。自遮厢以北则入甘、凉诸郡,即汉武帝断匈奴右臂之遗迹。乞于斫龙川口复修浮桥,于桥之北置七八百步一城,延袤盖朱、斫龙,渐至遮厢,以通甘、凉,隔绝西蕃、夏贼往来便道,乞措置施行。”枢密院以斫龙川口正与西蕃切邻,今修建浮桥及筑城,经营盖朱、斫龙,未委于青唐有无引惹,若致青唐、夏国合力争占,本路事力可与不可枝梧;及与应副泾原进筑期会有无相妨。诏孙路体度边情,斟酌势力,保明以闻。孙路先以绍圣二年正月十三日除陕漕,六月三日加直龙图阁、知庆州,四年三月一日加宝文阁待制,元符元年三月九日加龙图阁直学士,八月二十七日自庆州改熙州,于是建议筑城斫龙川口。[9]


引文所记为宋廷正式经营邈川旧地卓啰城之始,引文五处“斫龙川”、两处“斫龙”、一处“盖朱城”、两处“盖朱”、两处“遮厢”,《续资治通鉴长编》标点本分别作“喀罗川”“喀罗”“该朱城”“该珠”“济桑”。[10]

此外,《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二月庚辰(初七)条记载:

枢密院言:“熙河兰会经略使孙路奏,乞于斫龙川口建桥修城。缘泾原将来进筑洒水平、南牟会等处,即本路便须接续经营青南讷心一带进筑通接泾原边面,最为今日急务。其斫龙川口邻青唐地分,虑生事。”诏孙路进筑青南讷心等处了当,别具利害以闻。正月七日路初建请,三月末遂招纳青唐。[11]


《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三月庚午(二十七日)条记载:

杓拶之被杀也,篯罗结逃奔河州,见知河州洮西安抚王赡,言瞎征为钦毡等所制,其国必亡,吐蕃可乘乱取也。赡方坐白草原增级冒赏夺官,冀以功赎过,密画取吐蕃策,遣其客黄亨诣京师白宰相章惇。惇纳之,下其事熙河兰会经略使孙路计议,路尝欲取青唐,先建请于斫龙川口作桥筑城,断西贼与吐蕃相通道,朝廷犹难之,及是遂言青唐必可取,即大发府库招来羌人。正月七日,二月七日当参照。[12]


“正月七日路初建请”之“正月七日”,即《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正月庚戌(初七)条所载孙路“乞于斫龙川口复修浮桥”之事。“正月七日,二月七日当参照”之“二月七日”,即《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二月庚辰(初七)孙路“乞于斫龙川口建桥修城”之事。“三月末遂招纳青唐”,即“(孙)路尝欲取青唐,先建请于斫龙川口作桥筑城”。在此,《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将孙路建请于斫龙川口作桥筑城之事视为取青唐之举,而并非单纯经营西夏盖朱城、斫龙城。

综合以上记载,可知元符二年正月熙河兰会路经略使孙路“乞于斫龙川口复修浮桥,于桥之北置七八百步一城”,其事亦即“乞于斫龙川口建桥修城”“先建请于斫龙川口作桥筑城”;“修建浮桥及筑城,经营盖朱、斫龙”,主要战略目的为隔绝西蕃(吐蕃)、夏贼(西贼)往来通道。“复修浮桥”“修建浮桥”“建桥”“作桥”具体地点为“兰州之西斫龙川口有古浮桥旧基”处;“复修浮桥”的同时,拟“于桥之北置七八百步一城”,“修建浮桥及筑城”“建桥修城”“作桥筑城”可谓相辅相成。

《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底本元符二年四月乙未条记载:

三省、密院同进呈,令孙路进筑斫龙,盖章惇意也。斫龙、卓啰,密迩邈川路。欲系桥渡河筑一寨,惇力欲成之。曾布与同列皆以为不可,曰:“如此,青唐必惊疑生事,西夏未了,又生一敌国。”[13]


引文史源当主要为《曾布日录》,《曾公遗录》载元符二年四月:

乙未,同呈令孙路进筑斫龙,盖夔(即章惇)意欲成之,余与同密迩邈川路。欲系桥渡河筑一寨,夔欲力成之,余与同列皆以为不可,曰:‘如此,青唐必惊疑生事,西夏未了,又生一敌国。’余因为上言:‘臣自有边事以来,尝以谓但得北虏及青唐不警,则西事可了;若一方小警,则无所措手足。青唐一动,则熙河应接不暇,何暇经营青南、冷牟以通泾原也?今事已垂成,可惜坏了。’上云:‘如此且已。’遂进呈讫。[14]


因此,可推知“斫龙、卓啰,密迩邈川路”当为夹注;“余与同密迩邈川路”之“余与同”为衍文。

《续资治通鉴长编》《曾布日录》元符二年四月乙未条史料,反映其时三省、枢密院奏请宋哲宗“令孙路进筑斫龙(川口)”“系桥渡河筑一寨”,而同意当年正月孙路“斫龙川口建桥修城”或“斫龙川口作桥筑城”之请;但因曾布等人反对,其事遂寝。虽然如此,《曾布日录》元符二年四月乙未条记载,对确定京玉关(把拶桥关)位置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因“斫龙川口有古浮桥旧基”,已暗示元符三年四月始修之把拶桥(把拶度桥)实际乃在“古浮桥旧基”基础上“复修”,“斫龙川口古浮桥”可谓把拶桥前身,二者基址一致;且把拶桥关实际即“于桥之北置七八百步一城”之“城”“系桥渡河筑一寨”之“寨”,乃守卫把拶桥关堡或京玉关关城。因此,可肯定把拶桥关(京玉关)附近存在一城寨,考证把拶桥关(京玉关)位置,应自斫龙川口“古浮桥”、把拶桥关(京玉关)关城入手,并弄清上文《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载“斫龙谷”“斫龙川口”“斫龙”“卓啰(城)”归属及位置。

《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底本绍圣四年十月癸未条,载“熙河奏:西蕃来认斫龙谷为己地,又遣人沿河上纸钱,意恐朝廷有经营卓啰之意,故与夏人为唇齿,且意其逼近邈川也”;元符二年四月乙未条,载“斫龙、卓啰,密迩邈川路”,二者反映斫龙谷、斫龙(卓啰)城为西蕃邈川旧地。绍圣四年秋吕惠卿进筑杏子河后,“(曾)布遂言:‘钟传又有卓啰之举,尤未为便……斫龙又是青唐之地,青唐未免有疑,臣未见其可’”,[15]引文“斫龙又是青唐之地”,以及上文《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载“今修建浮桥及筑城,经营盖朱、斫龙,未委于青唐有无引惹”,“其斫龙川口邻青唐地分,虑生事”,乃因唃厮啰、董毡时期邈川为青唐所辖。

斫龙(卓啰)城即西夏卓啰和南军司驻地,其前身为唐代兰州广武县,其后身即《元史·太祖本纪》1226年“秋,取西凉府搠罗、河罗等县,遂逾沙陀,至黄河九渡,取应里等县”[16]之“搠罗”,亦即元代甘肃行省庄浪路(州、县)治所,今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城中部永登城址[17]

根据西夏斫龙城(卓啰城)、元代庄浪州、明代庄浪卫与庄浪河之称,以及斫龙又作卓啰、搠罗、庄浪,可确定“斫龙川”即今庄浪河。《边政考》卷三《固原靖兰图》“庄浪河口”西侧标注有“张家台堡”,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张家台村。“斫龙川口”当即明代《边政考》卷四《庄浪卫》“要害”条红城子堡“近边寇路”之“庄浪河口”,今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东北庄浪河与黄河汇流处。“斫龙谷”当即斫龙川河谷,今庄浪河谷;“斫龙(卓啰)”应为唐代兰州广武县陷入吐蕃后的吐蕃语称呼。

2、把拶度

《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闰九月乙亥(初六)条所引《青唐录》记载:

于是胡宗回言:自河州安乡城过黄河入邈川,虽属洮西,而道险饷艰,乞于兰州西关堡系桥通路,直入邈川,不惟其路坦夷,且邮置殊近,可以互相照应,兼宗河(今湟水)漕运亦便。[18]


《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闰九月丙子(初七)条,载枢密院言:

熙河兰会路经略使胡宗回奏:“自来自河州安乡城过黄河入邈川,虽是洮西本路,缘道径迂险,般运艰难。臣近体问得兰州西关堡近西,地名把京玉相近,可以系桥通路,直入邈川,不惟路径平坦,兼道里甚近,可以互相照应,兼可以于宗河行船,漕运直入邈川……。”[19]


仔细比较二者记载,可知“系桥通路,直入邈川”之地并非位于“兰州西关堡”,而实际位于“兰州西关堡近西,地名把京玉相近”。《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闰九月乙亥条所引《青唐录》“兰州西关堡系桥通路,直入邈川”当为节文,《青唐录》原文大致当作“兰州西关堡近西,地名把京玉相近,可以系桥通路,直入邈川”。《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闰九月丙子条有关“把京玉”记载,史源当为《青唐录》。

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兰州西关堡近西,地名把京玉相近”之“把京玉”,《续资治通鉴长编》点校本与《宋会要辑稿》作“把京玉”;《续资治通鉴长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把珍旺”,四库全书底本作“把京王”。《曾公遗录》记载:

是日(元符二年十月己亥朔),作圣旨,令新知河州种朴星夜赴任,计会苗履等遇河讨荡作过蕃部。又苗履申,兵马寡弱,不敢自巴拶度河,已申经略司,赴河州与姚雄等会合应援。令熙河详履所申,指挥苗履、姚雄等递相照应,互为声援,节次统制,或会合前去,具应援讨荡及解围次第闻奏。[20]


《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冬十月己亥条亦载此事。引文“巴拶”当为黄河渡口,即元符三年四月所修把拶度桥之“把拶度”。引文“苗履”元符二年十月时为熙河兰会路都钤辖、知兰州,其“不敢自巴拶度河”,以征讨其时“作过”之“邈川蕃部”,暗示“巴拶”毗邻青唐所辖斫龙川口,而西通邈川城;“姚雄”为熙河兰会路兵马都监、知河州,苗履“赴河州与姚雄等会合应援”,苗履、姚雄当均自河州安乡桥渡河。

“兰州西关堡近西,地名把京玉相近”,反映“把京玉”位于“兰州西关堡近西”;“可以系桥通路,直入邈川”,反映“把京玉”为“可以系桥通路”之黄河渡口,且暗示“把京玉”位于斫龙川口,而“密迩邈川路”,或西经“把京玉”可至邈川城。史载元符二年十月前后兰州一带黄河渡口有金城关、“兰州西关堡近西,地名把京玉相近”之“把京玉”、把拶度桥或把拶桥关(京玉关)之把拶度。把拶度桥或把拶桥关位于西关堡西四十里,而把拶度、斫龙川口大致亦位于西关堡西四十里。因“把京玉”、把拶度均位于西关堡之西,且二者均为西通邈川城之黄河渡口,可推知《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闰九月丙子条熙河兰会路经略使胡宗回所奏“兰州西关堡近西,地名把京玉相近”之“把京玉”当即把拶度,而位于元符二年正月庚戌条熙河兰会路经略使孙路所言“兰州之西斫龙川口有古浮桥旧基”之“古浮桥旧基”处。

元符二年八月,知熙州孙路因措置邈川事宜乖错,移知河南府,知庆州胡宗回改知熙州,胡宗回上奏宋廷“兰州西关堡近西,地名把京玉相近,可以系桥通路,直入邈川”当为元符二年九月之事。孙路元符二年正月乞请系桥渡河筑寨之斫龙川口,既便于北上经略西夏盖朱、斫龙以通甘、凉,又“与西蕃切邻”“密迩邈川路”,故当年四月曾布等人反对进筑斫龙,而当年九月胡宗回再次乞请于斫龙川口附近“把京玉”“系桥通路”。

虽然《曾公遗录》元符二年十月己亥条“把拶”与《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闰九月丙子条“把京玉”或“把京王”语音上似难勘同,但笔者以为“把拶”即“把京玉”,《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底本“把京王”当从《宋会要辑稿》,作“把京玉”,“王”、“玉”因形近而误。熙河兰会路经略使胡宗回元符二年九月所奏“兰州西关堡近西,地名把京玉相近”之“把京玉”当作“把[拶]京玉”,其时尚无“京玉”关名,“京玉”乃其后《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李焘为“把拶”所作夹注。进而言之,把拶桥关得名于把拶桥、把拶度桥,把拶桥、把拶度桥得名于其桥修筑于黄河渡口把拶度,把拶桥修筑之前把拶度已有“古浮桥旧基”,而便于“系桥通路,直入邈川”。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把拶桥位于把拶度,但把拶桥并非位于把拶宗(把拶宗城)。史载崇宁二年(1103年)“六月辛酉,王厚、童贯发熙州。初,厚与贯会诸将部分军事,诸将皆欲并兵直趋湟中,厚曰:‘贼恃巴金、把拶之险,挟大河之阻,分兵互﹝死﹞守,以抗我师。若进战未克,青唐诸部之兵继至,夏贼必为之援,非小敌也。不若分兵为二,南道出安乡冲其前,北道出京玉捣其后,贼腹背受敌,势不能支,破之必矣’”[21],引文“把拶”“京玉(关)”同时出现,此“把拶”并非指把拶度(把拶桥),而当指《宋史·地理志》所载乐州“东至把拶宗六十里”[22]之“把拶宗”。因为京玉关元符三年夏兴工毕功后一直位于兰州西八十里宋境内,而行政上隶兰州;把拶宗则位于湟州东六十里(原青唐吐蕃界内),而行政上隶湟州(宣和元年改称乐州)。湟州东六十里湟水南岸把拶宗(把拶宗城)后身当即明代河州千观台堡(今甘肃省永靖县西河镇白川村西5.8里千观台城址)。把拶宗城北部并无横跨湟水南北两岸浮桥,北宋时期湟中地区仅邈川城北存在一座横跨湟水南北两岸浮桥。

3、唐代兰州广武梁

《新唐书·吐蕃传下》记载:

明年(长庆二年,822),请定疆候,(刘)元鼎与论讷罗就盟其国,敕虏大臣亦列名于策。元鼎逾成纪、武川,抵河广武梁,故时城郭未隳,兰州地皆粳稻,桃李榆柳岑蔚,户皆唐人,见使者麾盖,夹道观。至龙支城,耋老千人拜且泣,问天子安否……[23]


可推知引文“广武梁”位于“兰州”西至“龙支城”沿途。

唐代鄯州龙支县(今青海省民和县柴沟乡北古城村西龙支故城)后身即北宋乐州(湟州、邈川城)辖下陇朱黑城,又称安陇砦。《宋史·地理志》载安陇砦“(西)北至湟州四十五里”[24],故鄯州龙支县位于湟州东南四十五宋里。北宋“自兰州京玉关至通湟寨入湟州路”[25],与唐代兰州经广武梁至鄯州龙支县之路,在兰州至京玉关、兰州至广武梁路段(甚至两路在兰州至湟州路段)大致是重合的,故广武梁、京玉关位于兰州西至鄯州龙支县、兰州西至湟州沿途。京玉关所在“斫龙川口”唐代与北宋初期行政上分别隶属兰州广武县、青唐吐蕃(后隶北宋兰州),“抵河广武梁”反映广武梁横跨黄河而隶属(或北通)兰州广武县,故而京玉关前身“兰州之西斫龙川口有古浮桥旧基”之“古浮桥旧基”很可能即广武梁基址。此“古浮桥”盖即广武梁,广武梁可谓把拶桥关(京玉关)前身,广武梁唐代后期陷入吐蕃;盖因战火影响,其在京玉关修筑前仅存“旧基”。

汤开建先生以为《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闰九月丙子条所载“臣近体问得兰州西关堡近西,地名巴珍旺相近,可以系桥通路,直入邈川”之“巴珍旺”,又作“把拶宗”,巴珍旺位于西关堡西四十里;把拶宗北面喀罗川口“古浮桥”即“把拶桥”;“把拶桥”很可能即唐代刘元鼎出使吐蕃时兰州至龙支城沿途之“广武梁”,因其多年失修,元符三年修复前仅存基址[26]。关于“巴珍旺”,《续资治通鉴长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实际作“把珍旺”,上文已言“把京王”当作“把京玉”,“把京玉”当作“把[拶]京玉”,其地即把拶桥,但并非把拶宗(城)。把拶桥前身为唐代兰州广武梁,准确可从。

兰州经西关堡、把[拶]京玉至邈川之路,大致即熙和转运使李复所言“自兰州京玉关至通湟寨入湟州路”,可知自兰州西经西关堡、把拶桥(京玉关)、通湟寨可至邈川城(湟州)。结合唐代兰州经广武梁至龙支城;熙河兰会路经略使孙路乞请于斫龙川口修桥筑城,既“断西贼与吐蕃相通道”,又经营盖朱城、斫龙城,进逼遮厢,以通甘、凉二州;熙河兰会路经略使胡宗回所言兰州经斫龙川口把[拶]京玉系桥通路至邈川;熙和转运使李复所言“自兰州京玉关经通湟寨入湟州路”;可推知斫龙川口古浮桥(广武梁、把拶桥)可谓兰州西至邈川城(湟州)、邈川城东北至斫龙城、兰州北经斫龙城至凉州三条交通线汇合点(实际亦为分叉口)。


二、把拶桥关(京玉关)位置与别称


确定把拶桥关(京玉关)前身即广武梁后,可知把拶桥关位于唐代兰州广武县境、斫龙川口。欲进一步确定把拶桥关具体位置,尚需确定守护把拶桥关城所在。

1、把拶桥(把拶度桥)之筑

《曾公遗录》卷九记载:

(元符三年四月)癸亥(二十七日),同呈河州修安乡城桥,开厢禁军等并五百特支。……(四月)乙丑(二十九日),同呈兰州修把拶度桥,开军兵并五百特支也。亦通湟州度也。……(五月)庚寅(二十四日),同呈赐熙河京玉、安乡二关名。……(六月)癸卯(初八),同呈熙河奏安乡南城毕功。又奏把拶桥至湟州止九十九里。宗河乃湟州﹝水﹞也。可通五板船,漕运道路通快。候安乡北城毕功,令诸军歇泊,至秋凉修瓦吹等三堡寨。[27]


《宋十朝纲要》亦载哲宗元符三年五月“庚寅,筑安乡城桥关、把拶桥关,赐名安乡、京玉”[28]。“把拶度桥”即“把拶桥”,可谓元符二年春孙路乞于斫龙川口所修浮桥毕功后正式桥名。

《宋会要辑稿·兵九》记载:

(元符)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命熙河兰会路兵马都监兼知河州姚雄统领军马救援青唐。时吐蕃不留兵守省章(峡),却于峡外平川邀战,雄军既度峡,于是三战三捷,直至青唐,合(王)赡军弃鄯州以归。自省章峡以西皆捐之,更以湟州为都护。四月,姚雄将兵城河州安乡关,康谓将兵城兰州京玉关,夹河咸筑关堡以护浮梁。八月,雄复筑瓦吹,是为宁洮寨;次筑黑城,是为安陇寨。以圆堡为宁川堡,以臕哥为安川堡。[29]


《宋史·姚雄传》亦记载:

种朴战没,王赡军陷敌中,(姚)雄自鄯至湟,四战皆捷,拔出之。遂筑安乡关,夹河立堡,以护浮梁。通湟水漕运,商旅负贩入湟者,始络绎于道。[30]


可知河州安乡关、兰州京玉关原来分别名为安乡城桥关、把拶桥关,两关“夹河咸筑关堡,以护浮梁”。安乡城桥、把拶桥(把拶度桥)正式始筑于元符三年四月,夹河所筑守护浮梁关堡(例如安乡南城)约正式毕役于当年六月。把拶桥具体修筑地点当即《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闰九月丙子条“兰州西关堡近西,地名把[拶]京玉相近,可以系桥通路,直入邈川”之“把[拶]”,或《曾公遗录》元符三年四月“乙丑,同呈兰州修把拶度桥”之“把拶度”。《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三》“津渡”条载“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月三日,诏河州安乡城黄河渡口置浮桥。详见‘桥’门”[31],河州安乡城桥、兰州把拶桥分别控扼凤林渡、把拶度两处黄河渡口。

安乡关、京玉关修筑时代背景为宋廷已弃守鄯州、拟退保湟州,其时两关修筑主要目的当为便于河州、兰州应援湟州。上文《曾公遗录》“湟州度”当指横跨湟水南北两岸邈川城、邈川城北水寨之浮桥;把拶度桥“亦通湟州度也”,既说明把拶度桥与河州安乡城桥均可通往青唐邈川城(湟州),亦暗示把拶桥修筑目的已并非此前经斫龙川口北上经略西夏斫龙城。自宋夏关系或宋廷经略西夏角度而言,把拶桥较安乡城桥地理位置与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2、京玉关位置与别称:益机滩旧堡与溢机堡(安羌城)

因兰州京玉关、河州安乡关“夹河咸筑关堡,以护浮梁”,安乡城桥关有“安乡南城”、“安乡北城”两处关堡,故把拶桥(京玉关)当亦如同安乡关“夹河立堡”,而设京玉南城、京玉北城两处关堡。因此,京玉关(把拶桥关)性质为守护把拶桥(把拶度桥)关堡。熙河兰会路经略使孙路元符二年“乞于斫龙川口复修浮桥,于桥之北置七八百步一城”“作桥筑城”“建桥修城”;三省、枢密院元符二年四月“令孙路进筑斫龙”,“欲系桥渡河筑一寨”;此“城”与“寨”实际即其后元符三年所筑把拶桥关(狭义指京玉北城),京玉关可谓元符二年春孙路乞于斫龙川口所筑城寨毕功后宋廷所赐正式关名。

狭义而言,把拶桥、把拶桥关(京玉关)并不完全等同,《宋史·地理志》京玉关“本号把拶桥”记载并不严谨。“把拶度”乃斫龙川口南侧黄河渡口,把拶桥即把拶度桥,亦即把拶度所修横跨黄河两岸之浮桥,而把拶桥关(京玉关)乃守护把拶桥南北两处关堡。广义而言,把拶桥关(京玉关)实际包括京玉北城、京玉南城、把拶桥三部分。

上文已言京玉关为守护把拶桥(把拶度桥)关堡,把拶桥筑于把拶度或“兰州西关堡近西,地名把[拶]京玉相近”之“把[拶]”,亦即“兰州之西斫龙川口有古浮桥旧基”处,则京玉关之京玉南城、北城当于兰州西关堡西斫龙川口附近寻之。斫龙川口今庄浪河与黄河汇流处附近黄河两岸现存两处古城遗址:一为咸水川城址(今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咸水川村西100米),属明代时期,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一为新城城址(今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新城镇城子村内),宋代始建,明清重修,平面呈方形,边长300米[32]。咸水川城址位于黄河北岸,西距庄浪河与黄河汇流处约4里;新城城址位于黄河南岸,与咸水川城址隔河相望,新城城址北距黄河岸边约1.5里,北距咸水川城址直线距离约2.5里。

《边政考》卷三《兰州卫》“至到”条载“关营堡三十”,“积积滩堡七十里”至兰州卫;“隘口二十有九”,“积积滩堡三:古浮桥七十里,骷髅湾九十里,窄道儿一百里”至兰州卫[33]。康熙《兰州志》卷一《地理志》“堡寨”条载“积积滩堡,州西七十里,今名新城”,[34]可知今新城城址为明代兰州卫积积滩堡。《边政考》卷三《固原靖兰图》“咸水沟”东标注有“苦水驿”,“苦水驿”南、“积积滩堡”北黄河北岸附近标注有“沈家台”。“咸水沟”即今咸水河;“苦水驿”位于苦水堡(今甘肃省永登县苦水街村),其地实际位于庄浪河、咸水河之间,并非“咸水沟”东。因此,《边政考》卷三《固原靖兰图》将“沈家台”标于“咸水沟”东很可能有误,“沈家台”盖位于庄浪河、咸水河之间,而即今咸水川城址。

《宋史·郑骧传》记载:

姚古奏(郑骧)为熙河兰廓路经略司属官。钱盖自渭易熙,奏辟幕下。地震,秦陇金城六城坏,骧为盖言六城熙河重地,宜趣缮治,因自请董兵护筑益机滩新堡六百步,以控西夏。堡成,以功迁官,赐绯衣银鱼。[35]


前人以为引文“姚古”宣和五年、七年为熙帅,钱盖宣和六年至宣和七年十一月知青州之前为熙帅,且郑骧筑益机滩新堡即《宋史·徽宗本纪四》宣和六年(1124年)八月“丁己,以溢机堡为安羌城”之事[36],而间接以为益机滩新堡筑于宣和六年。

《宋史·徽宗本纪四》载宣和六年八月“丁己,以溢机堡为安羌城”[37];《宋会要辑稿·方域八》“安羌城”条载“宣和六年以溢机堡改”[38];《宋史·地理志三》“熙州”条载“安羌城,宣和六年,赐熙河兰廓路新建溢机堡名为安羌城,不知属何州军,姑附于此”[39]。如果《宋史·地理志》熙河兰廓路溢机堡为宣和六年“新建”记载属实,则熙河兰廓路经略司属官郑骧率军所筑益机滩新堡当即溢机堡。史载宣和六年“闰(三)月,京师、河东、陕西地大震。去冬及正月地震,至是,又震。宫中殿门皆摇动,且有声。河东、陕西尤甚,兰州地及诸山草木悉没入,而山下麦苗乃在山上。朝廷遣右司郎官黄潜善为察访,因按视焉。及归,图进曰:‘震而已,所传则非也。’上意遂安。潜善又以迎合铜钱事,除户部侍郎”[40]。因此,可知宣和六年闰三月金城郡兰州益机滩旧堡毁于地震,熙帅钱盖幕官郑骧遂率军筑益机滩新堡,当年八月宋廷赐名安羌城。《宋十朝纲要》清抄本载宣和六年八月“丁巳,熙和路筑滋溢机堡,赐名定羌城”,并不准确,“滋”当为衍文,“定羌城”当为“安羌城”之误。

欲确定京玉关位置,应厘清益机滩旧堡、新堡位置,以及二者与明代兰州卫积积滩堡关系。光绪《重修皋兰县志》卷九《舆地志上》“关隘条”记载:

新城一名萁萁滩堡,在县西七十里,明成化二十年(1484)置。……明赵英《城新城记》:皇明太平日久,边备渐弛,虏乃深入寇吾兰。……兰之西七十里有萁萁滩者,环山滨河,河冻时,贼往来之要地也。于斯筑城屯兵,于内则进可以遏贼来,退可以截贼去。……案:《宋史·郑骧传》:秦陇地震,金城六城坏,骧自请护筑益机滩新堡以控西夏。《方舆纪要》:西古城在兰州西四原作八,误十里,又西四十里为积滩堡,俱宋置。考积滩堡应即益机滩堡。今新城西十里有废堡遗址,俗名老古城,应即宋时所筑。此堡既以新城命名,自系对旧城而言。赵记偶未叙及耳。又此滩多生萁萁草,故堡名因之。[41]


《边政考》卷三《固原靖兰图》所标注“积积滩堡”“古浮桥墩 寇大路”“青石觜墩”西南,“窄道儿 寇大路”东,“骷髅湾寇大路”东北之“旧古城”,当即光绪《重修皋兰县志》所载“今新城西十里有废堡遗址,俗名老古城,应即宋时所筑”之“老古城”。

据前人调查,今兰州市西固区新城镇新城城址(积积滩堡)旁侧原有旧堡一座,名萁萁滩堡,其修筑时间早于成化二十年所筑新城城址,且城址规模与《宋史·郑骧传》“因自请董兵护筑益机滩,新堡六百步”相当;距新城城址西约10里维尼纶厂内,原有古堡一座,亦名萁萁滩堡,维尼纶厂建厂时被拆毁,可能为地震震毁的益机滩堡[42]。因此,光绪《重修皋兰县志》以为益机滩(新)堡即明代兰州积积滩堡,并不准确。此外,光绪《重修皋兰县志》卷九《舆地志上》“关隘条”载“今新城西十里有废堡遗址,俗名老古城”[43],《重修皋兰县志》卷十八《古迹志上》“城堡”条又载“今考西古城西三里有古城,俗名小古城。新城西八里有古城,俗名老古城”。[44]但今维尼纶厂实际仅位于新城城址西约两里。因此,光绪《重修皋兰县志》所载新城、老古城之间里程盖并不准确。

综合以上记载,可知明代积积滩堡(新城城址)旁侧旧堡、积积滩堡西部废堡(旧古城、老古城)均筑于明代之前,且二堡近代均称萁萁滩堡,而位于斫龙川口附近黄河之南。因此,可推知北宋益机滩旧堡即《边政考》卷三《固原靖兰图》所标注“积积滩堡”西南“旧古城”,亦即光绪《重修皋兰县志》新城西十里“老古城”,亦即前人所言新城城址西维尼纶厂内古堡(萁萁滩堡)。北宋益机滩新堡(溢机堡、安羌城)当即明代积积滩堡(新城城址)旁侧旧堡(萁萁滩堡)。此外,益机滩旧堡为守护把拶桥关城,可谓京玉南城,且为京玉南城旧城。益机滩新堡(安羌城)可谓京玉南城新城。益机滩新堡对岸咸水川城址可谓京玉北城,京玉北城无新城、旧城之分。

上述溢机堡、积积滩堡、萁萁滩堡堡名,均得名于其堡位于益机滩,益机滩得名于其滩芨芨草丛生。宋代文献所载京玉关(把拶桥关)一般狭义指黄河南岸京玉南城旧城或益机滩旧堡,京玉关遗址当即今兰州维尼纶厂内古堡(萁萁滩堡)。此外,需要承认益机滩新堡(溢机堡、安羌城)亦为守护把拶桥关堡。益机滩旧堡、益机滩新堡分别为京玉南城旧城、新城,二者亦均可谓京玉关别称。《宋史·地理志》以安羌城“不知属何州军”,而将“安羌城”附于“熙州”条下,并不准确,此主要因不明益机滩新堡(安羌城)即守卫把拶桥关堡之京玉南城新城。因益机滩新堡(溢机堡、安羌城)隶兰州,《宋史·地理志》“安羌城,宣和六年,赐熙河兰廓路新建溢机堡名为安羌城”当附于“兰州”条下。

宋廷宣和六年八月将新筑溢机堡赐名安羌城,盖因其时宋廷已收复燕云,而祈求西羌青唐之地安宁无事。《宋史·五行志》载“(宣和)七年(1125)七月己亥,熙河路地震,有裂数十丈者,兰州尤甚。陷数百家,仓库俱没”[45],可知宣和七年七月兰州再次地震。《金史·地理志》载兰州下辖“关一京玉”,[46]京玉关废弃时间不详。但可以肯定安羌城(益机滩新堡)宣和七年七月并未毁于地震而成为废堡。

京玉关位置,尚有其他线索可寻。《宋史·地理志》载乐州(湟州)“东至把拶宗六十里”;通湟寨“东至通川堡四十里,西至湟州三十五里”;通川堡“东至京玉关四十里,西至通湟寨四十里”;京玉关“东至西关堡四十里,西至通川堡四十里,南至临洮堡一百三十九里”,阿干堡“西至西关堡界二十里,南至临洮堡七十里”[47]。兰州之西西关堡、京玉关、通川堡、通湟寨、把拶宗、乐州(湟州)地望,学界均有争议,但兰州之南阿干堡(今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临洮堡位置较易确定。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北宋时期“秦凤路”一图将“临洮堡”标于“京玉关”东南直线距离约125里、“结河堡(标于今改河沟西汇入洮河处附近)”西北直线距离约40里,约相当于今甘肃省临洮县太石镇一带,应当有误。临洮堡当即今牟家堡址(今甘肃省临洮县红旗乡牟家村上马家东南100米,属宋代城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50米),阿干堡南至牟家堡址约78里,与阿干堡“南至临洮堡七十里(约合今79里,宋代一里约合今561.6米)”里程相符。益机滩旧堡东南至牟家堡址约159里(益机滩新堡东南至牟家堡址约157里),与京玉关“南至临洮堡一百三十九里(约合今156里)”里程吻合。因此,厘清益机滩旧堡、新堡关系后,据京玉关“南至临洮堡一百三十九里”、临洮堡即今牟家堡址,亦可确定京玉关即临洮堡北一百三十九宋里益机滩旧堡,今兰州维尼纶厂内古堡(萁萁滩堡)。

确定京玉关位置后,附带说明一下西关堡位置、京玉关与兰州里程。《宋史·地理志三》京玉关“元符三年赐名,本号把拶桥,东至西关堡四十里”[48]之“西关堡”,即《元丰九域志》卷三《陕西路》秦风路“兰州”条“西关。州西二十里”之“西关”[49],如果此里程记载准确,则京玉关东经西关堡至兰州六十里,京玉关位于兰州西六十里。然而,《边政考》卷三《兰州卫》“至到”条载“西古城堡四十里”至兰州卫,“西古城堡”即今甘肃省兰州市西固街区南50米西固故城。京玉关(京玉南城)之益机滩旧堡恰好位于西古城堡西北四十里,故北宋兰州西关堡当即明代西古城堡,《元丰九域志》“西关。州西二十里”之“二十”当为“四十”之误。因此,兰州西四十宋里至西关堡(西古城堡),西关堡西四十宋里至京玉关,京玉关当位于兰州西八十宋里。

此外,上文已言《边政考》卷三《兰州卫》“至到”条载“积积滩堡七十里”至兰州卫;康熙《兰州志》卷一《地理志》“堡寨”条载“积积滩堡,州西七十里,今名新城”;光绪《重修皋兰县志》卷九《舆地志上》“关隘条”载“新城一名萁萁滩堡,在县西七十里”;乾隆《皋兰县志》卷四《建置志》“里堡”条亦载“积积滩堡,县西七十里,今名新城”[50]。可知《边政考》、康熙《兰州志》、乾隆《皋兰县志》、光绪《重修皋兰县志》均载积积滩堡(萁萁滩堡)位于兰州西七十里。与此同时,乾隆《甘肃通志》卷十《关梁》“兰州”条载“积积滩堡,在州西南八十里”[51];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二五三《兰州府二》“关隘”条载“西古城堡,在皋兰县西南四十里。又积积滩堡,在县西南八十里”[52];道光《兰州府志》卷一《地理志》“形胜关堡附”条载“积积滩堡,在(皋兰)县西南八十里”[53]。可见明清史籍对积积滩堡至兰州里程有七十里或八十里两种不同记载,因京玉关位于兰州西八十里,积积滩堡实际当位于兰州西八十里。


三、把拶桥与把拶度后身:积积滩堡“古浮桥”、新城渡


《边政考》卷三《兰州卫》“至到”条载“积积滩堡三:古浮桥七十里”至兰州卫;《边政考》卷三《固原靖兰图》“积积滩堡”西北、“青石觜墩”东北、“庄浪河口”南黄河南岸标注有“古浮桥墩 寇大路”。万历《临洮府志》卷十一《防御考》“烽燧”条亦载“兰州卫所辖墩台二十七座”之“古浮桥墩”[54]。“积积滩堡”之侧“古浮桥”,或“古浮桥墩”之“古浮桥”,可谓北宋兰州把拶桥后身。“积积滩堡”与“古浮桥”实际均位于兰州卫西八十里,并非七十里。兰州卫“古浮桥墩”可谓“积积滩堡”北之黄河渡口,实际亦即把拶桥所在黄河渡口把拶度后身。“古浮桥墩 寇大路”反映明代经庄浪河口、古浮桥墩南下积积滩堡为交通孔道。

乾隆《皋兰县志》卷四《建置志》“桥津”条,载“新城河渡口,县西七十里”[55]。光绪《重修皋兰县志》卷十一《舆地志下》“津梁”条,亦载“新城渡,在县西七十里”[56]。“新城河渡口”即“新城渡”,亦即北宋兰州把拶度后身。

乾隆《皋兰县志》卷五《疆域志》载:

(皋兰县)正西缘西柳沟从新城渡黄河,过八盘山,经张家河湾或从小寺沟渡河,亦经张家河湾至凉州府平番县交界马回子一百四十里,至平番县城二百四十里。[57]


《重修皋兰县志》卷九《舆地志上》“疆域”条载:

案:马回子为赴西宁、碾伯间道驿路由沙井驿迳平番县城,在(皋兰)县西北湟水北岸。旧县志谓在县西,姑仍之。甘肃通志、(兰州)府志皆谓西至张家河湾一百里,交西宁府西宁县界。今考张家河湾迤西三十里之张家寺(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张家寺),犹为县境界碑今存,再西十里至马回子,与平番所属土司分界。逾土司境而西,为西宁府碾伯县界。西宁县在碾伯县西,与皋邑境壤不接。[58]


可知清代自兰州皋兰县经新城渡渡黄河,既可以西经马回子(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平安村)至碾伯县,亦可以北至平番县城(唐代兰州广武县、西夏斫龙城),皋兰县至平番县城全程二百四十里。

兰州皋兰县经新城渡渡黄河北至平番县城之路,大致为宋夏时期兰州经把拶度至斫龙城之路。宋代自把拶度渡河西至邈川城,盖需依次西渡庄浪河、南渡湟水至湟水南岸,此路表面上较自小寺沟渡渡河至邈川城迂回曲折。把拶度(新城渡)位于益机滩,较其西南青石觜渡、八盘河渡、小寺沟渡更适合大队人马渡河,且控扼兰州西至邈川城(湟州)、邈川城东北至斫龙城、兰州西北经斫龙城至凉州三路。此正为把拶桥选址斫龙川口古浮梁(广武梁)或把拶度重要原因。


结 语


综上所述,宋代史籍载有邈川地区地名“把拶”“把拶度桥”“把拶桥”“把拶桥关”“把拶宗(把桚宗)”“把拶宗城(把桚宗城)”,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闰九月丙子条“兰州西关堡近西,地名把京玉相近”之“把京玉”当为“把[拶]京玉”之误。把拶宗(把桚宗)即把拶宗城(把桚宗城),“宗”为吐蕃语rdzong,“城”之意;把拶宗位于湟州东六十里、湟水南岸,今千观台城址。把拶当为吐蕃语,词义不详,其地一般狭义上指把拶度,乃兰州西关堡西四十里斫龙川口南侧黄河渡口,其后身即清代兰州新城渡。把拶度桥即把拶桥,得名于其桥位于黄河渡口把拶度;把拶桥前身为唐代兰州广武县“广武梁”、斫龙川口“古浮桥”,后身为明代兰州卫积积滩堡北侧“古浮桥”。把拶桥关为黄河南北两岸守护把拶桥的两处关堡,后被赐名京玉关,京玉关实际有京玉南城、京玉北城南北两处关堡,且京玉南城有旧城、新城之分。京玉北城即今黄河北岸咸水川城址。京玉南城旧城即益机滩旧堡,今兰州维尼纶厂内古堡(萁萁滩堡),筑于元符三年夏,毁于宣和六年闰三月地震。京玉关位于兰州西八十里、西关堡西四十里、临洮堡北一百三十九里,宋代文献所载京玉关多狭义指黄河南岸京玉南城旧城。京玉南城新城为益机滩新堡(溢机堡),即明代兰州卫积积滩堡(今新城称址)旁侧古堡(萁萁滩堡),筑于宣和六年,当年八月改称安羌城。熙帅钱盖幕官郑骧宣和六年率军筑益机滩新堡“以控西夏”,当年溢机堡被宋廷赐名安羌城之事,反映其时宋廷固守湟州、祈求西羌安宁之战略守势。

因宋、夏、蕃关系变化,北宋修筑斫龙川口把拶桥主要目的,由元符二年北上经营西夏斫龙城,切断“西蕃、夏贼往来便道(西贼与吐蕃相通道、邈川路)”,转变为西行应援新进取之邈川城(湟州)。学者张多勇以为“邈川路”为西夏通河湟便道,指今甘肃永登县水磨沟一线;孙路计划自今大通河筑城迂回夺取斫龙川,宋廷没有同意自斫龙川口进逼卓啰监军司计划[59],均不准确。邈川路大致指以邈川城为起点,东经把拶宗、斫龙川口至西夏斫龙城之路,宋军斫龙川口所筑把拶桥关或溢机堡(安羌城)兼有进逼西夏卓啰城(斫龙城)之战略目的。唐使刘元鼎长庆二年经兰州、广武梁、龙支城出使吐蕃,以及元符三年宋军修筑把拶桥以便西援湟州之事,反映广武梁或把拶桥为唐宋时期中原与吐蕃东西交通重要节点。河州安乡关、兰州京玉关(把拶桥关)为宋廷经略湟州的两处重要津梁关堡,京玉关(把拶桥关)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控扼兰州西至邈川城(湟州)、邈川城东北至斫龙城、兰州西北经斫龙城至凉州三条交通线,此三路均路经斫龙川口,因而斫龙川口京玉关可谓探讨宋夏时期此三条交通线最重要视角。



注 释


[1] 周宏伟:《北宋河湟地区城堡寨关位置通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2):181,186。

[2] 刘满:《西北黄河古渡考(二)》,《敦煌学辑刊》2005(4):123。

[3] 王蕾:《清石津到广武梁——中古时期黄河金城河段津梁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4):54。

[4] 边强:《甘肃关隘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408。

[5] 乾隆《皋兰县志》卷4《建置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③,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54。

[6] 光绪《重修皋兰县志》卷11《舆地志下》,《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④,2008:13。

[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92,绍圣四年十月癸未,北京:中华书局,1995:11678。

[8](宋)李焘撰,湖南图书馆编:《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底本》卷492,绍圣四年十月癸未,北京:中华书局,2016:27302-27303。按:湖南图书馆藏《长编》并非完整底本,实为残本。

[9]《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底本》卷505,元符二年正月庚戌,2016:28107-28109。

[1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05,元符二年正月庚戌,1995:12028-12029。

[11]《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底本》卷506,元符二年二月庚辰,2016:28163-28164。

[12]《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底本》卷507,元符二年三月庚午,2016:28260-28261。

[13]《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底本》卷509,元符二年四月乙未,2016:28331。

[14] 顾宏义点校:《曾公遗录》卷7,北京:中华书局,2016:24。

[15](宋)林希撰;黄宝华整理:《林文节绍圣日记》,《全宋笔记》第八编十,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264。

[16](明)宋濂:《元史》卷1《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6:24。

[17] 张晓非:《西夏卓啰和南军司驻地新考》,《宁夏社会科学》2020(4):202-207。

[1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6,元符二年闰九月乙亥,1995:12271。

[1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6,元符二年闰九月丙子,1995:12272。

[20] 顾宏义点校:《曾公遗录》卷8,2016:125。

[21](宋)杨仲良撰,李之亮校点:《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39《徽宗皇帝·收复湟州》,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2330-2331。

[22](元)脱脱:《宋史》卷87《地理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2167。

[23](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6102。

[24](元)脱脱:《宋史》卷87《地理志三》,1977:2167。

[25](宋)李复:《乞于鹅牟兀突置烽台》,(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333《御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317。

[26]汤开建:《北宋“河桥”考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3):107。

[27] 顾宏义点校:《曾公遗录》卷9,2016:254、274、277。

[28](宋)李?撰、燕永成校正:《皇宋十朝纲要校正》,北京:中华书局,2013:380。

[29] 刘琳等校点:《宋会要辑稿·兵九·出师三》“青唐”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8778-8779。

[30](元)脱脱:《宋史》卷349《姚雄传》,1977:11060。

[31] 刘琳等校点:《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三》“津渡”条,2014:9535。

[32]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省分册》(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2011:22,23。

[33](明)张雨撰,薄音湖编校:《边政考》,《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7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54,55。

[34] 康熙《兰州志》卷1《地理志》“堡寨”条,《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①,2008:64。

[35](元)脱脱:《宋史》卷448《郑骧传》,1977:13202。

[36]吴廷燮撰,张忱石点校:《北宋经抚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4:252。

[37](元)脱脱:《宋史》卷22《徽宗本纪四》,1977:414。

[38] 刘琳等校点:《宋会要辑稿·方域八》,2014:9438。

[39](元)脱脱:《宋史》卷87《地理志三》,1977:2162。

[40](宋)陈均编,徐沛藻等点校:《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29,北京:中华书局,2006:753。

[41] 光绪《重修皋兰县志》卷9《舆地志上》,《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③,2008:538-540。

[42] 雷中生、包向农、张颖:《1125年兰州7级地震震中位置初探》,《西北地震学报》,2000(2):192。

[43] 光绪《重修皋兰县志》卷9《舆地志上》,《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③,2008:540。

[44] 光绪《重修皋兰县志》卷18《古迹志上》,《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④,2008:489。

[45](元)脱脱:《宋史》卷67《五行志五》,1977:1486。

[46](元)脱脱:《金史》卷26《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2020:701。

[47](元)脱脱:《宋史》卷87《地理志三》,1977:2165-2167。

[48](元)脱脱:《宋史》卷87《地理志三》,1977:2166。

[49](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3《陕西路》,北京:中华书局,1984:135。

[50] 乾隆《皋兰县志》卷4《建置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③,2008:55。

[51] 乾隆《甘肃通志》卷10《关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2]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53《兰州府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12685。

[53] 道光《兰州府志》卷1《地理志上》,《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①,2008:465。

[54] 万历《临洮府志》卷11《防御考》,万历13年刻增修本。

[55] 乾隆《皋兰县志》卷4《建置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③,2008:54。

[56] 光绪《重修皋兰县志》卷11《舆地志下》,《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④,2008:13-14。

[57] 乾隆《皋兰县志》卷5《疆域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③,2008:57。

[58] 光绪《重修皋兰县志》卷9《舆地志上》,《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③,2008:523。

[59] 张多勇:《西夏通吐蕃河湟间的交通路线及沿路军事堡寨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0(3):113,115。


宋史研究资讯

邮箱:txq1627@126.com



阿特·加芬克尔:

7秒前:孙路元符二年正月乞请系桥渡河筑寨之斫龙川口,既便于北上经略西夏盖朱、斫龙以通甘、凉,又“与西蕃切邻”“密迩邈川路”,故当年四月曾布等人反对进筑斫龙,而当年九月胡宗回再次乞请于斫龙川口附近“把京玉”“系桥通路”。

慕晓博:

2秒前:此外,需要承认益机滩新堡(溢机堡、安羌城)亦为守护把拶桥关堡。

Aileen:

4秒前:初,厚与贯会诸将部分军事,诸将皆欲并兵直趋湟中,厚曰:‘贼恃巴金、把拶之险,挟大河之阻,分兵互﹝死﹞守,以抗我师。

张作舟:

3秒前:[25](宋)李复:《乞于鹅牟兀突置烽台》,(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333《御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317。